紅花崗區(qū)為貴州省遵義市轄區(qū),是遵義市的中心城區(qū)之一,歷來是遵義市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,原為縣級遵義市。位于貴州省北部,北倚婁山,南臨烏江,位居直轄市重慶和省會貴陽之間,處于西南出海通道重慶至貴陽黃金分割點上,是連接“黔中經濟圈”“黔北經濟帶”和“成渝經濟圈”的重要節(jié)點城市,向南到省會貴陽市約129公里,向北到直轄市重慶約251公里。紅花崗區(qū)常住人口為971337人。
紅花崗區(qū)面積430.5平方公里,轄4鎮(zhèn)11街道,40個村75個社區(qū),區(qū)人民政府駐新華路。1935年1月,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“遵義會議”,因此而名揚中外,彪炳史冊,被譽為“轉折之城”。紅花崗區(qū)境內著名的景點有金鼎山、遵義會議會址。
【行政區(qū)劃】
紅花崗區(qū)轄14個街道、9個鎮(zhèn):
街道:老城街道、萬里路街道、中華路街道、迎紅街道、延安路街道、舟水橋街道、中山路街道、北京路街道、長征街道、禮儀街道、南關街道、忠莊街道、新蒲街道、新中街道
鎮(zhèn):巷口鎮(zhèn)、海龍鎮(zhèn)、深溪鎮(zhèn)、金鼎山鎮(zhèn)、新舟鎮(zhèn)、蝦子鎮(zhèn)、三渡鎮(zhèn)、永樂鎮(zhèn)、喇叭鎮(zhèn)
【建置沿革】
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屬鄨國,附屬于夜郎。 秦統(tǒng)一中國后,推行郡縣制,秦始皇二十七年(公元前220年),置鄨縣。直至南北朝時均在境內,先后屬犍為郡、牂牁郡、平夷郡、平蠻郡。 唐貞觀十三年(公元639年),置播州,屬江南道。唐貞觀十六年(642年),播州所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。今地在播州所轄帶水縣境內,五代時期先后屬前蜀、后蜀、楚、后周等國。唐乾符三年(876年),楊端率部在今城南10千米白錦堡建立世襲統(tǒng)治。 北宋大觀二年(1108年),楊氏家族內訌,楊光榮、楊文獻叔侄獻地歸順朝廷,宋廷令建播州與遵義軍,今地屬播州。宣和三年(1121年),廢播州,置播州城,隸屬南平軍;六年(1124年),改播州城為播川縣。 南宋淳熙三年(1176年),楊氏第十二代統(tǒng)治者楊軫將其治所從白錦堡遷穆家川(今老城),開始修建遵義老城,為今紅花崗區(qū)建城之始。南宋嘉熙三年(1239年),設播州沿邊安撫司,屬夔州路,今地駐安撫司治所。 元至元十八年(1281年),播州安撫司升為播州宣慰司。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,改隸湖廣行省順元路宣撫司。至元二十六年(1289年),升為播南路,不久,恢復軍民安撫司。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,播州改隸四川行省。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,中書省奏準,播州仍隸湖廣行省。 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播州歸順明廷,隸四川。第二年由宣慰司升為宣慰使司,下轄安撫司、長官司,今地屬播州長官司。明萬歷二十八年(1600年),明廷派兵剿滅楊氏土司政權,實行“改土歸流”,恢復中央朝廷直接委派官員的流官制度。明萬歷二十九年(1601年),設置遵義軍民府,隸四川布政司,下轄播州長官司改置遵義縣。萬歷三十九年(1611年),置威遠衛(wèi)指揮使司,隸四川都指揮使司。今地屬遵義縣,為府、縣治所駐地。 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裁去威遠衛(wèi),改遵義軍民府為遵義府。雍正六年(1728年),遵義縣隨遵義府由四川省改隸貴州省。民國三年(1914年),廢府存縣,隸黔中道。 民國九年(1920年),廢黔中道,遵義縣直屬省。民國十六年(1927年),改縣公署為縣政府。民國二十四年(1935年),貴州省建立十一個行政督察區(qū),遵義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(qū)。 1949年11月25日遵義解放后,于遵義縣城區(qū)建立遵義市。 1951年,撤銷遵義市,原轄地改為遵義縣城關區(qū)。 1952年,恢復遵義市。 1955年,專區(qū)轄市改為省轄市。 1958年,遵義市劃歸遵義專區(qū)管理;撤銷遵義縣,并入遵義市。 1961年,并入遵義市的遵義縣分出,恢復市、縣分置。 1997年6月10日,經國務院批準,撤市設區(qū)更名為紅花崗區(qū)。
【地理環(huán)境】
位置境域 紅花崗區(qū)是歷史文化名城遵義的主城區(qū),位于直轄市重慶和省會貴陽之間,北距重慶市251千米,南離貴陽市147千米,處于黔北山原向黔中丘陵過渡地帶。轄區(qū)面積430.5平方公里。
地形地貌 地質基礎復雜,地貌類型多樣,境內有綿延起伏的中山和低中山山地、壟狀起伏的丘陵、狹長的谷地、群山環(huán)抱的山間盆地、切割不深的河谷階地。地勢西北高、東南低,略呈階梯狀下降,湘江及其支流洛江灌流其間。海拔最高點為1400米,最低點為790米,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,區(qū)中心丁字口海拔820米。
氣候 紅花崗區(qū)屬中亞帶濕潤季風氣候區(qū),受季風影響特別顯著。年平均氣溫15.2℃,年平均降水量1094.2毫米。
【社會事業(yè)】
教育事業(yè) 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共 186 所(含中等職業(yè)學校 4 所)。其中幼兒園 102 所,專任教師 1180 人,在校學生人數 18707 人;小學 47 所,專任教師數為 2567 人,在校學生人數為 51925 人;初級中學 22 所,專任教師數為 1883 人,在校學生數為 24032 人;高級中學 9 所,專任教師數為 1175 人,在校學生數為 12448 人;中等職業(yè)學校 4 所,專任教師 322 人,在校學生數為 6398 人;特殊教育學校 1 所,專任教師 23 人,在校學生數為 175 人;專門學校 1 所,專任教師 22 人,在校學生人數為 97 人。
醫(yī)療衛(wèi)生 全區(qū)有各級各類醫(yī)療衛(wèi)生機構 558 家,其中:醫(yī)院 47 家,基層醫(yī)療衛(wèi)生機構 500 家,專業(yè)公共衛(wèi)生機構 7 家,其他衛(wèi)生機構 4 家。醫(yī)療機構編制床位 8255 張,每千人口床位數 8.52 張。衛(wèi)生機構人員總數(在崗職工)10751 人,其中:執(zhí)業(yè)(助理)醫(yī)師 3453 人,注冊護士 4033 人,每千人口擁有衛(wèi)生技術人員 9.11 人。
【交通運輸】
紅花崗區(qū)形成了以川黔公路縱貫南北,遵銅、遵松公路連接東西,東北、東南和西南公路延伸外埠,構成輻射狀公路骨架,其余縣、鄉(xiāng)公路、鄉(xiāng)村公路和專用公路深入鄉(xiāng)村和企、事業(yè)單位,縱橫交錯、四通八達的全市公路網絡雛形。以“兩縱兩橫四連一環(huán)線”公路和渝黔鐵路為主骨架的交通網絡基本形成。全區(qū)8個建制鄉(xiāng)、鎮(zhèn)、辦事處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,52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,在全市率先實現(xiàn)了“鄉(xiāng)鄉(xiāng)通油(砼)路、村村通公路”目標。
【風景名勝】
金鼎山
金鼎山海拔1608米,削立千仞,遙接摩天,《遵義府志》謂:“可望大定城(今畢節(jié)市大方縣)”,此為言其高。作為千年古剎享有“小峨嵋”的別號,擁有厚重的佛禪文化積淀,諸如建筑、石刻、雕塑、碑帖、書畫、茶藝、佛事等。其佛教道場的開辟,約唐貞觀年間(公元630年左右),隨著禪宗特別是臨濟法派的興盛,金鼎山在元代成為了黔北有名的佛教圣地。金鼎山一度香火旺盛,游客商貿如織。金鼎山有雄偉的寺廟建筑群和厚重的文化。有法緣寺、普賢殿、報恩寺、財神廟、觀音殿、藥王殿、萬佛寺、大廟等8座廟宇。各大寺廟中,均有石刻,繪有人物、云龍、鳥獸、花卉等圖案。碑林24塊石碑。
深溪生態(tài)濕地公園
深溪生態(tài)濕地公園位于深溪河上游段,緊鄰深溪古鎮(zhèn)。面積約3000余畝,其中濕地面積將達到2000余畝。設置了溪湖荷香、五彩花谷、濕地體驗區(qū)等14個主要景觀節(jié)點和相應配套設施,有200多種植物可供觀賞,其中濕地水生植物有80多種。
大板水國家級森林公園
大板水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市西北13公里處,面積3132公頃。公園由四大景區(qū)組成:包括大板水森林游覽區(qū)、聚仙洞地質景觀區(qū)、瑪瑙湖山水景區(qū)、金鼎山宗教文化觀光區(qū)。公園自然景觀資源有林海、雄峰、石林、溶洞、珍稀動植物、山溪、瀑布、溫泉、水庫、天象等10種類型,人文景觀資源有龐大的寺廟群、古山遺址、土司遺跡、長征遺跡、苗族風情、田園風光、民間傳說等7種類型,共計有17種景觀類型,68處景點,是貴州森林公園中景觀類型最多的公園之一。
桃溪寺
桃溪寺位于遵義市西郊5公里,明代以后,播州楊氏土司置有莊園,遂稱桃溪莊。崇禎末,佛事漸盛,于此興建延禧禪院,清代重修并易今名,F(xiàn)存建筑分正殿、前殿、左右?guī),?lián)成一四合院。山門外另辟荷池半畝,寺院后面是大片叢林,竹卉雜生,古樹參天,有楊氏,宗元墓葬分布其間。聯(lián)結叢林的廣大丘陵地帶,原為荒山,建國后置千畝果園。
遵義會議紀念景區(qū)
1935年1月,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,史稱“遵義會議”,在危難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,成為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,從此,遵義蜚聲中外,成為著名的革命圣地。遵義會議紀念景區(qū)包括:遵義會議會址、紅軍總政治部蘇維埃銀行、遵義會址陳列館、毛主席住居、紅軍警備司令部、紅軍街、紅軍烈士陵園等景點。
【歷史文化】
海龍薅秧歌 海龍薅秧歌堪稱黔北漢族民歌中的“瑰寶”。它歷史悠久,歌腔豐富、風格濃郁,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。一個能勞動、能歌唱的“村寨部落”式的歌唱群體,傳唱著老一輩留傳的數十首薅秧歌,原原本本地保留了漢族民歌的精華。黔北自古就有地方民歌、山歌、打鬧歌、薅秧歌、花燈、儺戲、陽戲等民間文化。薅秧歌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,逐漸形成了以單聲部為主體的無伴奏演唱形態(tài)和自身特有的演唱風格。
踩山節(jié) 苗族的“踩山節(jié)”,又叫踩花山,是苗族同胞憑吊祖先的節(jié)日,一般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三為節(jié)日。踩山節(jié)期間,苗族人民在山頂豎起花竿,每年換一根。男女青年圍著“花竿”翩翩起舞,小伙子們個個穿著嶄新的繡著大花邊的藍衫,手捧蘆笙,邊吹邊跳,姑娘們穿著各種圖案的百褶裙,手持彩色花傘,邊舞邊唱,除舞蹈外,男女青年還常常即興對歌。 踩山節(jié),又是未婚青年尋求伴侶的好時光,通過舞蹈和對歌活動,如果男女雙方情投意合,便可互相交換繡花腰帶,男的送小刀,作為訂情的憑證。
花燈戲 黔北花燈戲是數百年來流傳遵義全境的民間歌舞,是年節(jié)時重要的民間藝術活動。演出時花燈簇擁燈燭輝映,表演者唐二幺妹主演主唱,詼諧幽默,眾人幫腔伴舞,氣氛熱烈。近百余年來,花燈接近世俗愿望,具有了酬神祈愿的功能,派生出“春燈”“壽燈”“喜燈”“愿燈”“孝燈”“瘟燈”等專項燈事活動,以滿足人們節(jié)慶賀歲、祝賀壽誕、祝福賀喜、悼念亡故、驅災避難的世俗要求。黔北花燈音樂、舞蹈、服裝、道具均系統(tǒng)完備,表演程式化。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文琴戲 遵義文琴戲起源于清末明初,起初只是敲擊揚琴坐唱,是士紳雅聚時的玩藝,隨參與人的相互切磋研討和時日積累,逐漸改坐唱為表演,形成了唱腔、器樂、角色都相對完備的文琴戲。士紳的流動,使文琴戲在貴陽、安順都有愛好者并搭有班子,三地之間常有往來,互通有無取長補短、促進了貴州文琴戲的進步。1953年經文化館和專業(yè)人士的指導,成立了遵義業(yè)余文琴劇團,試演了《英臺別家》《三難新郎》等劇目。1960年,省政府將文琴戲定名為黔劇,作為貴州的地方劇。1961年遵義地區(qū)黔劇團成立,業(yè)余文琴劇團的大多數成員都進入劇團工作。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【地方特產】
遵義董酒 董酒采用優(yōu)質高粱為原料,以廠區(qū)西面八公里的水口寺地下泉水為釀造用水,小曲小窖制取酒醅,大曲大窖制取香醅,酒醅香醅串蒸而成。其工藝簡稱為“兩小,兩大,雙醅串蒸”。 董酒有別于醬、濃、清、米香型酒,因舒適藥香和爽口微酸而別具一格,根據國家評委意見,2008年8月25日董酒開創(chuàng)董香型白酒地方標準,列為“董香型”白酒的代表。
延壽牌雞蛋糕 遵義“延壽牌”雞蛋糕用料精良,以上等土雞蛋、精面粉、白糖、好香油為主要原料,在傳統(tǒng)配方的基礎上加入現(xiàn)代工藝研究而成,不僅蛋香飄逸、口感純正、外觀誘人;而且采用了現(xiàn)代化保鮮防腐措施。其特點是外表油潤,質地松泡,細膩酥軟有彈性(指壓起窩,指松復平),口感香甜清爽,色澤淺黃,小巧玲瓏,每500克約40只,斷面金黃,蛋香濃郁,容易消化,滋潤,不腥不膩,半月不減其新鮮顏色。
遵義朝天椒 遵義朝天椒又名遵義小辣椒、蝦子朝天小辣椒(因蝦子辣椒市場而得名)。成熟后色澤鮮艷、油潤紅亮、果型美觀、肉厚質細、辣素適中、風味濃香;因品種而異,呈圓錐形、長指形、櫻桃形或子彈頭形,單生或簇生,果實朝天。遵義小辣椒營養(yǎng)豐富,具有“消宿食、解結氣、開胃口、辟邪惡、殺腥氣諸毒”的功能,F(xiàn)代醫(yī)學亦證明,辣椒所含的辣椒素確有增進食欲、幫助消化、興奮神經、增溫御寒、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和殺蟲敗毒作用。
姜糖 姜糖,產品獨具匠心,工藝獨特,口味不凡。其系列產品酥而不膩,不粘牙,入口化渣,綿甜入口,具有解毒,溫胃去寒,止咳化痰,舒筋活血,預防感冒之特點。據最新科學研究證實,姜還有軟化心腦血管之功效,所以,常吃姜,多吃姜,吃姜糖有益身體健康。產品曾榮獲“中國名優(yōu)品牌”稱號。
【榮譽稱號】
2019年11月,入選第二批節(jié)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(區(qū))。 2020年6月30日,入選“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(qū)分縣名單”。 2020年10月9日,被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稱號。 2023年2月,紅花崗區(qū)被選為2023年貴州省國家級生態(tài)農場建設項目實施縣。
|